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94节
作者:安静的九乔      更新:2022-10-31 21:01      字数:3277
  秦观:怎么竟有这种好事?
  于是他便一头扎了进去,立志要将这些充满异域情调的故事,改编成为唱词优美、故事流畅的杂剧脚本……为此,他经常向达伊尔和夏塞里奥请教。
  于是,奇特的对话经常在年轻文士与夷人海商之间发生。
  秦观:“西方的春天有什么样的风景?也有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吗?”
  达伊尔与夏塞里奥:“鱼……鱼丝切片?不,我们那里的鱼不用切丝切片就能直接被晒成鱼干了。”
  秦观:……
  “大食的油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人们看不见里面躲着的灯神?”
  达伊尔:“这……简单,窝来给您画一个!”
  等到达伊尔将简笔画画成,秦观皱着眉头问:“你确定,这是灯,不是茶壶?”
  达伊尔与夏塞里奥对视一眼,纷纷点头:“是个……浩主意!”
  他们在中国待久了,都觉得用大食油灯用来沏茶没准也可以。
  秦观:“啊这……”
  ——拜托你们,都严肃一点点啊!
  可怜的秦观在心中呐喊。
  明远有时路过文学社,见到秦观身边满桌放着的稿纸和绘制的道具图样,粗粗看了一圈,便点头赞许:“跟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少游兄,干得不错。”
  秦观:谢谢……我原以为这些都是常人做梦也想不到的。
  不过明远下一句话令秦观仿佛打满了鸡血,马上振作起来。
  “等完成这一部分,我就为少游兄结算润笔费!”
  初秋时节,沈括除了孝,去汴京述职去了。在那之前,明远也是一样,为他结了一大笔润笔费。沈括拿回去尽数上交,竟然破天荒得了妻子几句夸奖和殷殷期许,令他上京述职也多出几分底气来。
  *
  远在西北边陲,渭源堡中,种建中很快就收到了明远的建议。
  明远信中还附上了沈括所建议的详细制图方法。这些方法里,除了有详细讲述如何用木板和其它材料,制作立体舆图;还有利用“飞鸟图”,减少因为地貌变化而造成的视觉误差等重要的制图原理。
  种建中见信马上回复——这次,他的回信不到十六天抵达了杭州。
  明远一瞧各个“中转站”所盖的时间戳,发现这次是渭源堡到京兆府那段又快了一点。
  主要原因是,明远因为心急,便命京兆府的“邮递站点”,派出专人,为他与种建中之间的往来信件特地跑了一趟,到了渭源,又等到种建中的回信之后,立即赶回长安城,于是又将信件的“投递”时间缩短了几天。
  明远忍不住想:他这民间的快递公司,速度竟然快过了军中的“急脚递”?
  或许以后应该建议王安石,把一部分公文往来传递的工作也交给私人的快递企业才对啊。
  他一面想一面拆开信件,种建中在信上告诉他,来信已收讫。王韶那边对明远提的建议相当赏识,他也很感激明远想得如此周到,竟然还找到了有这方面专长的“能人”,提供了制作沙盘的技术指导。
  “不愧是我家小远。”
  信中种建中用龙飞凤舞、力透纸背的大字表达信中的感激。
  明远看着信上的这些文字,心里那叫一个得意。
  按照种建中所说,一顷四十七亩的荒田之事,王韶就打算用这个方法将李若愚这等愚宦都顶回去——但是这不着急,因为王韶管那件事就叫做“扯皮”,且得扯上一阵。
  真正重要的,则是用明远说的方法,将河湟一带的地形做成“沙盘”,做得尽量精准,以帮助戍边的将领们作出精准的军事判断。
  “说得对!”
  明远忍不住掩信而笑,心想师兄还是分得清主次的,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糊弄糊弄就行了的。
  他再看那信的结尾,说是前一阵子横渠书院那里有人给种建中送来了一样东西。但按照种建中的猜测,这个应当是明远当年路过横渠时,指点横渠镇的铁匠做的。
  吕大临还特地记下了这件东西的做法,明远收到东西之后,自行寻找铁匠,应当能很顺利地将其复制出来。
  “横渠镇的铁匠……”
  连明远自己的印象都不深了,于是他将信将疑地去打开随信寄来的小包裹。
  “当”的一声,一个黄铜色的,圆柱形的小东西从包裹中掉出,落在地上。
  明远将东西捡起来,举至眼前。
  这时史尚刚好进来,见到明远的时候,察觉明远脸上的笑容已经满满的快要溢出来了。
  “明郎君这是……收到种官人的信了?”
  史尚笑着猜测。
  “是——而且我还收到了两年前在横渠镇时,旁人允诺我要做出来的东西。”
  明远将手里的东西举起来给史尚看。
  史尚见这是一个将细细的铜丝,均匀地卷成螺旋状的器物。除了着东西表面铜色明亮之外,史尚完全看不出这东西有什么特别,又有什么作用。
  明远却笑得格外欢畅,冲史尚说:“果然,工匠的一诺值千金。”
  他轻轻托起手中的黄铜物件,笑道:“这是一位郑铁匠答应过我,终有一天会替我做出来的‘弹簧’。”
  “这东西价值千金!”
  史尚有些发呆。
  小小的,圆圆的,用细铜丝均匀绕起的物件,看起来毫无特别,他完全没想到明远竟会说它价值千金。
  但绝大多数时候,明远对于物品价值的判断都是基本准确的——史尚迅速接受了这个结论,并且指着随信而来的小包裹说:“郎君,这里面似乎还有一件物品。”
  明远倒是没料到这个,惊讶了一声,道:“还有?”
  他连忙打开那枚包裹,只见里面是一团片状铜条。铜条厚薄均匀,紧紧地卷成了一团。
  “这是……”
  明远的声音竟不自觉地发颤。
  “——发条!”
  这……
  这加在一起,就真的不止千金了。
  更何况,现在是在他最需要这些东西的时候。
  第177章 千万贯
  郑铁匠研制出弹簧与发条, 都由吕大临带其他横渠弟子在旁观察,记录了制作方法——
  “载其方法”也是张载对弟子们的要求:一旦发现了一件对提升生产力有用的物品,就要确保将其方法记录下来, 避免像历代匠人那样,口口相传, 最后将重要技术传丢了。
  就因为这个, 明远要在杭州复制这两件重要零件, 也就非常容易。
  明远:感谢先生!感谢郑铁匠!
  他也万万没想到, 郑铁匠能将他随口一说的请求就这样牢牢记住, 并且坚持不懈地尝试了两年, 才真正研制出了这两样东西。
  果然, 高手在民间。
  果然, 这个时空里还有很多看重承诺的人, 一诺千金重,不为时间所冲淡。
  明远一面专程写信去横渠镇, 感谢老师张载、吕大临和郑铁匠, 谢仪自然也准备了不少。
  与此同时,他立即请身边的高手铜匠将这两件零部件复制出几件,然后送去北高峰下吴坚那边的军器监研究所。
  按说这两种东西,对于火炮和兵械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明远根本不懂兵械构造,不知道哪里要有弹簧, 哪里要安弹片,发条就更不知道应该装在哪里——只能请能工巧匠们自己去研究。
  但为此他还是专程跑了一趟研究所,向工匠们研究与展示了这两项工具。
  从北高峰脚下山坳里回来, 天色已近傍晚。明远正在犹豫是进城会友, 还是先回凤凰山他的住所歇下。
  却见这回是种师中找了来:“明师兄, 师兄……苏子瞻公正在到处找你。”
  也只有苏轼能够差得动种师中, 亲自到杭州的城门口来找人。
  “找我?”
  “嗯,有一位官人路过杭州,子瞻公邀您去见见。”
  “官人?”
  明远听得心中惊疑不定:“不是……那谁……吧?”
  他想问是不是蔡京,却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想提起这人的名字。
  种师中似乎能看清明远的心事似的,随口道:“不是——”
  明远就更窘了:连你小子都知道了,这……
  “来的这位与子瞻公是同宗。”种师中没什么表情地回答。
  明远顿时松了一口气:原来来人也姓苏,不姓蔡……那就好。
  他开始搜肠刮肚地回想这个时代有哪些姓“苏”的官员,第一个想到的却是苏辙。
  但如果是苏辙,那苏轼岂不得高兴得上天?
  明远果断否定了自己的判断,既然猜不出来,就干脆直接与种师中一道前往他们常聚的那间酒楼。
  他与种师中到时,秦观已经在那里作陪了。明远与种师中站在閤子外,能听见秦观在里面恭恭敬敬地应道:“确是如此,子容公。”
  明远听着,站在原地,低头想了片刻,突然恍然大悟般地抬起头。
  “里面是苏子容公?”
  他惊问种师中,随即露出惊喜无比的笑容。
  种师中没什么表情地看看他,点点头。
  明远几乎要大笑出声:此刻他觉得自己“捡名人”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苏子容,且是与苏轼彼此认得的官员,那便是苏颂了。
  这一位也是和沈括一样的“六边形战士”,博学多才之人,于数算、天文、地理、山川、本草、机械、律吕等学几乎无所不通——绝对跟沈括有的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