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12节
作者:三戒大师      更新:2025-01-24 17:12      字数:4232
  他偷瞥一眼高高在上的御座,只见斜阳透过大殿的窗棂格子,将道道金光投到洪武皇帝身上,让朱老板也变得神圣又神秘,如不可仰视的神祇一般。
  “小胡,徐大将军的奏本,你咋么看滴?”这时,神祇开口了,一嘴凤阳话。
  胡惟庸心中一紧,赶紧收起那丝不敬,恭声道:“回禀上位,大将军所言‘因军粮不济,导致北伐推迟’,乃实情也。”
  说着行云流水的俯身跪地,叩首请罪道:“中书没有尽到职责,让上位、大将军和将士们失望了,微臣羞愧万状,请上位治罪。”
  “少在那里学拉拉蛄叫,咱要晓得的是,为嘛开中法不灵光了?一开始不是很坚挺吗?这才搞了几年啊,咋就瓤成了银样镴枪头?”朱元璋质问道。
  “这……”胡惟庸用袖口擦擦汗,借机整理下思路。
  ……
  所谓‘开中法’,是洪武三年,因北伐蒙元的大军急需军粮,只靠官府运输力有不逮。时任山西行省参政杨宪,奏请允许官府募集商人输粮边地,换取盐引作为报酬,称为‘开中’。
  此法一经试行便效果显著,迅速解决了北伐大军的粮草问题,还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于是,洪武四年,朝廷制定中盐则例,在全国边境推行开中,效果同样立竿见影。
  然而,这才过了三年,商人向边地输粮的数量便锐减了一半。哪怕朝廷提高了支取盐引的额度,也无济于事。
  朱元璋对此十分忧虑,这已经是他半年来,第三次问起此事了。
  “回禀上位,早在四月,微臣便密令刑部派出得力快手,秘密查访此事了。”
  “哦,有眉目了?”朱元璋眼前一亮,知道小胡必不放空炮。
  “是。”
  “那你干哈不吱声?”
  “因为牵扯太深,微臣不敢不慎重。”胡惟庸沉声答道。
  “你个豁牙巴想包庇谁?”朱老板的语调,变得阴沉起来。
  “微臣不敢,微臣只是唯恐辜负上位的信任,想要办成铁案后再具本禀报。”胡惟庸嘴角一抽,‘豁牙巴’是凤阳话少了颗牙齿的意思。
  因为他初入中书时,被杨宪一拳打掉一颗门牙,说话也有点漏风……
  “这会儿就讲!”朱元璋可没那个耐性。
  “似,上位。”胡惟庸直起身,仿佛横下一条心来禀报道:
  “有道是‘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开中之法能效果良好,是因为商人通过盐引赚的钱,超过了运粮边地的花费,获利良多,自然趋之若鹜。”
  “你的意思是,商人们现在赚不到钱了?”朱老板一如既往的敏锐。
  “英明无过上位,这就是问题所在。”胡惟庸沉声道:“现在商人开中,非但赚不到钱,弄不好还会赔钱,运粮的热情自然大打折扣,这就是大将军缺粮的缘故了。”
  “那为什么原先能赚到钱,现在赚不到钱了?”
  “因为私盐泛滥,靠盐引合法支盐贩盐,自然成了赔本的买卖。”
  “贩私盐?”朱元璋的语气愈发不快。当初他的心腹大患张士诚,就是贩私盐起家的。
  所以朱老板对这些心狠手黑胆子大、本钱雄厚马仔多的私盐贩子,十分的警惕。
  “咱这些年三令五申《盐法茶法》,严打私盐贩子,抓到就杀!这才消停了几年,咋么又尻起来了?”
  “是,有人不仅敢干,而且胆子很大!”胡惟庸一脸痛心道:
  “据刑部所查,从洪武五年起,江浙湖广、山东河南山西数省,便陆续发现有贩运私盐的情况。到现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如星火燎原,规模十分庞大了。”
  “我滴个孩儿来!这么长时间,这么广的范围,各省按察司、盐使司都是干什么吃的?怎么不查办,怎么不禀报?!”朱元璋怒火中烧。
  “是,微臣之前也很奇怪,之前居然一点风声都没收到。”胡惟庸忙俯首道:“现在一查才知道,原来贩运私盐的团伙来头太大,他们背后的靠山更是地方官员惹不起的。”
  “谁这么牛逼?说出来,看看咱会不会吓一跳!”朱元璋阴测测道。
  “是……德庆侯和他手下水军!”胡惟庸抬头高声道:
  “他们死性不改,重操旧业!仗着控制了大明的水域,大肆将淮盐贩运南北,然后由家人奴仆在各地公然销售!官府但敢查问,必遭其恐吓威胁。有胆敢反抗者,直接被杀人灭口!”
  “难道小廖他不想活了吗?!”朱元璋闻言,反而平静下来,目光森然的看着胡惟庸,幽幽问道:
  “朕已经赏他荣华富贵,他还要靠贩私盐敛财,到底是想干什么?”
  “微臣闻德庆侯自恃功大,常心怀不满,口出不逊……”胡惟庸知道不下猛料不行了,遂咬牙道:“甚至还擅用龙凤图案,多有逾制之举。”
  话没明说,但意思再明白不过,廖永忠是想也当个皇帝过把瘾了!
  “呵呵呵……”朱元璋闻言笑了,笑声很是瘆人。他看看立在一旁的太子道:“标儿,廖永忠想谋反,你信吗?”
  “儿臣不大信。”朱标摇摇头,轻声道:“这些叔叔伯伯可能不太懂规矩,但对父皇的忠心不必怀疑,更没那个胆子造父皇的反。”
  别看太子才二十岁,但水平极高。一番话既打消了朱元璋的疑心,又给廖永忠开脱,还敲打了告黑状的胡惟庸。一箭三雕了属于是。
  “呵呵不错,借小廖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咱的反。不过他要真敢贩私盐,咱也不能饶他!”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斜睥着胡惟庸道:
  “他都放了什么屁?!”
  “德庆侯常说,以自己灭三国的大功,给个国公尚嫌不够,上位却只给他个侯爵,实在太羞辱人了。”胡惟庸却百折不挠,继续点炮。
  “咱为什么给他个侯爵,铁券上写的清清楚楚!”朱元璋一阵心烦,捋了下腰间玉带。“就算他廖永忠不识字,不会找人念给他听吗?”
  “德庆侯当然知道为什么,可他不服。”胡惟庸终于用出了杀手锏道:“微臣听闻,他不止一次在酒后胡言,说是上位当初暗示他,对小明王下手,回来却翻脸不认账,让他背了黑锅……”
  “放他娘的狗臭屁!”一直喜怒难测的朱老板,终于一脚踹翻了御案。
  桌上的文房四宝、奏章题本,稀里哗啦落了一地。
  胡惟庸赶紧把头深埋下去,嘴角却闪过一抹笑意。
  他知道,廖永忠死定了。
  第十六章 小明王之死
  龙有逆鳞,触之者杀。
  朱元璋的逆鳞就是‘小明王之死’,那是他抹不去的污点。
  虽然朱元璋没有真正听命于小明王一天,但他毕竟为朱元璋吸引了元朝主力十余年,使其得以发展壮大。而且朱元璋名义上一直是小明王的臣子,这一点也毫无疑问。
  结果在建国前夜、瓜步沉舟,小明王哦豁了……
  这就叫黄泥巴掉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小明王之死,不管是不是出自朱元璋授意,他都脱不了干系了。
  本来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号称‘得位之正,千古无出其右’。
  但这个污点的存在,让他的登顶之路不再完美,心里要多遗憾有多遗憾,半夜想起来就睡不着觉,吹牛逼时会气短,帮助植物生长时会分叉那种……
  所以他遮掩还来不及呢,当事者居然还敢胡说八道,让本就是暴脾气的朱元璋,还怎么戒急用忍,怎么能不爆炸?
  “朕再说一遍,杀小明王不是咱的意思,是杨宪妄揣朕意,唆使廖永忠干的!”朱元璋大反常态的自辩起来道:
  “杨宪的真面目已经大白天下,小廖怎能还信他的邪呢?”
  “因为杨宪告诉德庆侯,自己只是刘先生的传声筒而已……”便听胡惟庸徐徐答道。
  朱元璋一下就僵住了。
  ……
  武英殿。
  胡惟庸告退许久,朱元璋依然僵坐在龙椅上出神。
  “传声筒,传声筒,好个传声筒,好个刘先生啊……”
  “父皇,不能只听胡相一面之词。”听了朱元璋的自言自语,太子忙劝解道:“刘先生光明磊落,不会这般肆意妄为的。”
  “标儿,你太小看了刘伯温。”朱元璋却摇摇头。“这位‘朕之子房’,其实比韩信还要高傲,当年比陈平还要狠辣。”
  “这,儿子还真不知道。”
  “人家系出名门,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还是前元的进士。哦对了,那一届科举李善长也参加了,不过没考上。”忆及往事,朱元璋的声音渐渐松弛下来。
  “哎呀,所以你那位李伯伯在他面前,一直有点自卑。他虽然呢,一直跟老李客客气气,但其实也是瞧不起韩国公的。”
  说着,朱元璋自嘲一笑道:“其实他骨子里,连咱也没放在眼里,觉着你朱重八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个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的泥腿子吗?除了打打杀杀,你懂什么呀?”
  “所以当年咱请了好几回他都不肯出山,后来咱急眼了,让人给他送了把大宝剑,他这才老老实实来了应天。”
  “刘先生在元朝做过官,让他加入义军,是个很艰难的决定。”朱标小心替刘基说话道:“不过他入幕之后,为父皇出谋划策,殚精竭虑,为官也清廉自守,刚正不阿,对得起父皇三顾茅庐了。”
  “但他从没跟别人那样,服气过咱!”朱元璋突然提高声调,又怅然道:“他那颗心,也从没交给过咱。”
  “就更别说对个毛孩子小明王了。龙凤八年,王保保南下益都,大破刘福通。转过年来,张士诚又趁火打劫,包围了小明王所在的安丰,围困日久,城中人相食。于是派人向咱求援。”
  “刘伯温便坚决反对,说我们原本就比陈友谅弱,再分兵救援的话,等于两面树敌,陈友谅也必会趁机来攻打的。”朱元璋又叹了口气道:
  “再者假使救出小明王来的话,又当发付何处?”朱元璋说完,双手搓搓脸,叹息道:“当时咱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汉子,不能学彭大帅、孙德崖那帮人,就没听他的,结果差点输了个锅干碗净。”
  朱标不由自主微微颔首,那年他九岁,对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记忆犹新。
  他记得父皇亲自出兵增援安丰后,陈友谅闻讯果然倾巢而来。
  若非堂兄朱文正在洪都创造了奇迹,以两万兵力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汉军整整八十五天,为大军回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应天城肯定要丢的,大明朝怕也不会出现了。
  但朱元璋不是要回忆洪都之战,而是要说刘伯温的事情。他沉声道:
  “救出小明王之后,咱本打算将他安置在应天,好多文武也建议在中书省设御座拜奉他。但刘先生勃然大怒,坚决反对说,‘他只不过是个放羊的孩子,尊奉他有个屁用’!”
  “咱私下问他为何发飙,他让咱头一回知道了,什么叫‘人心所向、天命所归’,什么叫‘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唉,让咱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幼稚。”
  “于是咱将小明王安置在滁州,给他建了宫殿让他住,把他左右的宦官护卫全都换成了自己人,当成个雀儿养起来……”
  朱元璋长长叹了第三口气道:“刘先生对小明王的态度一贯如此,而他跟咱意见相左时,事后又往往证明他才是对的……”
  朱标心中充满震撼,这还是父皇头一次跟他讲这些事。
  就连听了这些旧事,也觉得刘伯温既有动机,也有胆量,还有条件唆使廖永忠杀害小明王了。
  他还注意到,父皇不知不觉中,对刘伯温的称呼,又变回了‘刘先生’……
  ……
  这时已是黄昏,斜阳如血,把武英殿映得一片通红。
  “标儿啊。”沉默了一会儿,朱元璋突然有些紧张的问道:“你是不是也觉得,小明王是咱下令弄死的?”
  “儿臣从没这么想过。”朱标摇摇头。
  “为何?”朱元璋盯着自己心爱的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