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可敌国 第709节
作者:三戒大师      更新:2025-01-24 17:16      字数:4502
  而且平移的速度也很缓慢,道理很简单,速度越快,射的就越歪,要想保持杀伤,就只有让自己慢下来……
  事实上,能顶着箭雨保持慢速前进,而不慌乱躲闪的士兵,都已经是精锐级别了。
  从这点看,兀良哈三部确实要比这年代的纯种蒙古骑兵强不少。
  只是,当年蒙古骑兵令人闻风丧胆的“曼古歹”射箭法,由两军同时使出来,竟是如此抽象而可笑。
  第一二六八章 骑兵对决
  但身处阵中的两军将士却不会觉得可笑,只能感受到残酷。
  一波又一波的箭雨从天而降,一旦运气不好撞上了,躲都来不及躲,直接就被射成了刺猬。
  这时候,就要拼谁的甲厚了……
  元军显然没法跟甲胄俱全的明军比,他们连皮甲都穿不全,战马更是毫无保护,基本上中箭就会人仰马翻。
  再看明军,身上都被扎得跟刺猬似的了,还能继续张弓射箭。
  而且他们不仅防御不行,就连攻击也不如明军。明军的射速明显要比他们快上不少,基本上元军射两箭,明军就能射出三箭去……跟庆州的情况几乎一样。
  所以这不是什么个别情况,而是反映了这个年代元军和明军普遍的战力差距。
  马背上的民族,平均骑射水平确实比农耕民族要高,但只是手熟尔。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过,汉人只要有马、训练得当、再不欠饷,无论什么游牧民族都照揍不误。
  有人说,朱老板夺取天下,是沾了元朝腐败,元军衰弱的光,不能作为汉人骑兵强于蒙古骑兵的例证。
  那就再举一个蒙古骑兵鼎盛时的例子,蒙哥死后,忽必烈自前线回师,与同母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靠的就是汉人骑兵。
  他们或是不由自主的向明军靠近,想在近距离对明军进行杀伤。或是悄悄后退,脱离明军的射程……
  战马比人抗揍,中一两箭短时间内,基本上问题不大,但被这种四扣马箭射上一箭,就会疼痛难耐,把骑士从马背上甩到地下去。
  事实上在宋以前,汉人骑兵一直是远强于游牧骑兵的存在,不然匈奴、突厥是怎么消失的?
  大明的骑兵在朱老板严格的训练,强有力的保障下,早已经全面超越了蒙古骑兵的水平。不说组织、纪律、战术这些汉人的强项,就连个人骑射都是如此。
  所以虽然兵力两倍于明军,但先顶不住的,反而是蒙古兵。
  而且箭头为扁平圆锥形,一旦命中,创口极深且大,对战马伤害极大。
  没了马的骑兵狗都不如,就算没摔死,也算不得战斗力了。
  看着越来越多的同袍中箭落马,而自己给明军的杀伤却十分有限,焦躁的情绪开始在元军阵中蔓延。
  甚至两军用的箭矢都有很大差别。元军用的是普通的铁制箭头,甚至因为缺铁,普遍只配有两三支铁箭头,其余的箭头都是骨制的。这种杀人没问题,但破甲就无能为力了,对战马也缺少杀伤力。
  明军用的是特制的四扣马箭。此箭箭杆末端扣弦处为交叉成十字的两个月牙形,便于骑兵快速射击。
  阿札失里看到手下部队开始乱套,索性直接下令逼近明军射击,以求利用优势兵力,造成更大的杀伤。
  他手下的蒙古骑兵才万把人,而阿里不哥是蒙古贵族正经推举的大汗,拥有整个漠北的全部蒙古骑兵和部落支持,却被忽必烈的汉军世侯部队打的大败,本人都被活捉。
  这样至少不会有人敢偷偷的后撤了。
  明军当然不会让他们得逞。看到元军前进,明军左右两路前锋部队,便一边射击,一边朝着左右两翼移动,将中路留给了身后的中军。
  中军将士早就在前阵数十丈外严阵以待了。
  元军在号角声中,冒着越来越密集的箭雨,继续向前逼近,明军中军将士,也如前军一般,一边向两翼移动,一边朝着元军抛射,直到撤出了主战场。
  这下轮到后卫部队迎敌了……
  开战至今,阿札失里眼睁睁看着一两千部下死在明军的箭下,他两只眼睛都红了,咬牙切齿道:“看谁还能给你们压阵!”
  结果明军的后卫部队依然边打边撤,从两翼撤出战场。而他们身后,又赫然出现了严阵以待的大队明军,以弓箭为他们压阵……
  那是之前撤向两翼的前锋部队,已经趁着这段时间,退回来重新布阵了。
  毫不意外的,之前撤走的中军部队也在前锋部队的身后重新进行集结。
  广袤无际的大雪原,是最适合骑兵发挥迂回优势的战场。如果蒙古人继续以龟速逼近,明军可以这样循环到天荒地老。
  但谁也受不了这样被缓慢而持续的放血,这一波循环下来,已经有将近三千蒙古骑兵中箭落马了……
  不待阿札失里下令,脾气急躁的脱鲁忽察儿,就先下令兀良哈部的前军展开突击了。
  正对脱鲁忽察儿的是王弼,这位以刚猛无匹著称的大将,此时却不着急与敌军接战,而是命部队撤退!
  尖锐的哨声响起,左路的近万骑兵,便跟着各自千户醒目的旗号,拨转马头大踏步退却。
  对骑兵这种高组织度的职业军人来说,撤退没什么可怕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战术动作罢了。
  在骑兵对战中,一方的骑兵集群会发起冲击,另一方就会向后退却,与预备队会合后再调转马头发起冲击,将敌军击退。很少出现庆州城一战那样骑兵对冲的激烈场面。
  事实上庆州一战中,明军骑兵一冲到面前,蒙古骑兵就撤退了,也几乎没有短兵相接。
  那种两军骑兵互相猛冲过去,面对面地劈砍肉搏的场面,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对于灵活机动的骑兵来说,那样无异于扬短弃长。
  明军虽然穿着全套的盔甲,但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愿意跟敌人肉搏。
  他们在各自千户的率领下,加快速度向四面八方撤退。
  看到没有元军追上来,就停下脚步,等着他们上前或者主动寻找一队元军,让他们追击自己。
  在明军的挑逗下,暴跳如雷的兀良哈部骑兵,有的追这一队,有的追那一队,阵型瞬间就乱成了一锅粥。
  但不管追哪一队,明军都没有单纯的逃跑,而是一边撤退,一边朝元军回身放箭。
  元军骑兵自然也不甘示弱,纷纷张弓搭箭射向明军。但他们在追击中,是顶风射击,而明军在撤退中射击,是顺风射击。此消彼长间,双方的射程差了好大一截儿。
  第一二六九章 回马箭
  而且元军是迎着明军的箭前进,明军却是与元军的箭同向前进,谁吃亏谁占便宜不言而喻。
  所以明军选择主动撤退,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打击元军。当然前提是他们都得掌握回马箭,这项难度颇高的骑射技能。
  是朱老板年复一年的秋操冬演,给明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们才能在战场上游刃有余的运用各种战术。
  双方数万骑兵在一望无垠的科尔沁草原上追逐混战,互相射箭。乍一看,是人数更多的元军一方占据优势,因为他们一直在追击。
  但若把镜头拉到局部战场,却满不是那么回事。只见元军射出的箭,飞出一段距离后大都落在了地上。
  明军回身射出的弓箭却明显飞的更快更远。迎面而来的元军,就好像故意往箭上撞一样,不管人中箭还是马中箭,反正结果都是人仰马翻。
  这样追出数里远,明军积累的战果就很可观了。元军显然被明军的回马箭吓住了,于是冲在前头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都远远缀在后头,躲在明军的射程之外……
  在跟蒙古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明军早就发现了,他们的全民皆兵存在严重缺陷。
  全民皆兵往好里说,是所有能骑马的男人都能上战场,可以把人口的战争潜力压榨到极致。所以大明上亿人口,只有两百多万军队,而蒙古人几百万人口,就能拉出大几十万军队来。
  但另一方面,全民皆兵就难免良莠不齐。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同一个民族的男性也是形形色色,有勇敢的就有懦弱的,有善战的就有废柴的,而且比例其实大差不差。
  所以像明军的骑兵,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只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士兵,才有资格跨上战马,成为骑兵。而元军这边,只要是个能拉得动弓,骑得动马的男人,就必须要上战场。所以他们很难做到上下一心,同进共退,更不要说同生共死了。
  根据王弼多年来与他们作战的经验,蒙古兵可以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从这些人身上能看到他们祖先的影子,他们也是北元一直没有灭亡的根本所在。
  在他们之后还有第二类人,他们也会跟着第一类人前进,在顺风时甚至表现的与第一类不相上下。但他们只会在不冒风险的时候作战,一旦遇到危险,首先想到的还是保住自己的小命,这时他们就会以不起眼的手段勒紧缰绳、控住战马,远离危险。
  还有最后一类,就是那些怯懦者。他们表面上参加战斗,实际上却不参加战斗;他们心里只想着保命,所以总是躲在同伴的身后,时刻准备着逃跑。
  事实上不止蒙古兵,所有的军队都有着三类人,只是多少不一罢了。明军骑兵在筛选时就已经尽可能的把后两类人筛掉了,又是百战百胜的开国之师,无论士气还是勇气都在顶点。
  但蒙古人正处在败退回草原的低潮期,从上到下又习惯了逃跑,所以第一类人的数量最少,第二类第三类居多。
  以王弼的观察,第一类人在蒙古兵中不超过五分之一,兀良哈部就算强一些,也绝不会超过三分之一。所以真正跟明军交手的敌人,不是四万,而是一万左右!
  因此在王弼看来,兵力优势其实还是在自己这边,这才会下决心干他娘的!
  明军这样大范围的拉扯,除了要彻底打乱蒙古人的阵型外,还有就是为了将这三类人分开。
  而明军的回马箭,一直打击的就是冲在最前头的第一类人,他们要在短兵相接前尽可能多杀死一些这样的勇士。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需要一两个时辰,甚至半天的时间。但骑兵对骑兵,从来都是这样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必须要保持耐心。
  中午时分,随着追击的距离越来越远,元军的阵线也越拉越长。冲在前头的先锋跟后头大部队的距离越来越远,回头都已经看不见人影了。
  明军千户一直密切观察着元军的动向,从望远镜中看到其先头部队落了单,且己方兵力局部占优,终于吹响了停止撤退的铜哨。
  尖锐的哨声中,一千明军骑兵勒住马缰、拨转马头,以优势兵力向只剩两三百名的元军前锋发起了冲锋。
  追到近前的元军骑兵,都是耻于后退的勇士,他们没有因为人数处于劣势,就畏葸不前,反而向明军发起了果断的冲锋!
  双方将士在开战半日之后,终于短兵相接了。
  战斗场面也瞬间惨烈起来,双方的战马凶狠的撞在一起,马背上的将士挥舞着马刀,恶狠狠砍向对面的敌人。
  喷溅的鲜血,洒落在白色的雪地上,旋即被马蹄践踏,化为了污泥。兵器相交声、惨叫声和怒骂声连成一片,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念头,杀死敌人!
  只是元军骑兵虽然英勇,但人数处于劣势,又不像明军一样有盔甲护体,所以没有对明军造成多大的杀伤,就被全歼了……
  直到最后一个元军死在明军的刀下,后头的大部队都没有跟上来。
  明军将士也不着急杀个回马枪,他们在原地稍事休整,等着元军大部队到来。
  一直等到明军吃完干粮,给战马喂完了豆饼,元军后续部队才姗姗来迟。
  看到冲在前头的先锋部队,全都死在明军刀下,明显占据人数优势的元军大部队,竟然纷纷停下脚步,不敢上前了……
  没有狮子带领的羊群,数量再多也没有胆量向狼群发起挑战。
  明军千户射出一支鸣镝,明军将士便一起向元军抛射一轮,然后便一边射箭,一边发起了冲锋!
  元军的数量在三千左右,而明军只有不到一千人,但在明军势若奔雷的冲锋面前,心生畏惧的反而是元军。
  双方相距二十丈时,三倍于明军的元军,居然阵脚动摇,一直落在最后面的第三类蒙古兵纷纷拨转马头,调头就跑。
  前头的第二类蒙古兵也没有跟明军以死相搏的勇气,见状也跟着调头撤退了……
  场面跟王弼预料的如出一辙。
  第一二七零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
  却也不是所有明军的战斗都这般顺利,敌众我寡,难免也有陷入险境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