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作者:六月飞熊      更新:2025-02-03 14:55      字数:1942
  文党听了也是苦笑连连:“关中的那些师兄弟倒是有这个念头,奈何除了资历不够便是要进行回避。”
  没办法,西汉的官场也是有回避政策的,加上那些好管理的税收郡县根本不会交由新人,所以这些不上不下的儒生们要么降级去做富裕郡的小吏,要么跑到贫困郡那儿碰碰运气。
  而在已有的贫困郡中,会稽郡这个半富半贫的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因为关中要迁五万人到会稽南边,所以会给并入的郡县一些补贴。
  反正都是鸟不拉屎的地方,有钱拿总好过一贫如洗。
  实在不行就去吴国的旧地住上几天,总好过全是山林的长沙国连苦中作乐的地方都没有。
  “对了,之前说到移民补贴,孤这边托田叔与武强侯研究了下给多少钱何时,最后定在一人一金,你觉得这个价格如何?”
  “一人一金?那就是五万金?”文党不免眼皮子一跳:”这也太大方了吧!”
  要知道皇帝娶妻的聘礼也不过两万金,而诸侯王里比较富裕的一年也就一千金的税收。
  一金,一万钱。
  这在关中都够闾右之家买栋较差的宅子,而会稽郡里比较富裕的吴国旧地亦是吴国的贫困县,哪里比得上关中的消费。
  更别提吸收而来的东瓯之地还比不上吴国旧地。估计这一万钱在买房之余还能置亩薄田。
  而这还是一户一金作用。
  要是按人头来算……
  “嘶……”勉强算是闾右出身的文党都有心动之感:“这怕是要一夜暴富了。”
  不过细想之下,田叔与武强侯设置的一人一金也是满合理的。
  西汉时的分家虽不像秦朝那样具有很强的强制性,但是碍于人伦纲常,要面子的人家总会在大儿子娶妻后就考虑分家之事,避免儿媳与公公小叔居于一屋,最后闹得家宅不宁。所以按秦汉时期的女性平均养大两点五个孩子来看,移民到会稽郡的家庭最多可拿五金。要是算上赡养的老人,那就是七到九金,而关中的中等人家大都有十金的积蓄。
  所以那些为钱移民的多是各地的野人,无地庸耕与贫农。闾右以上的阶级要么是看不上这点钱,要么是纠结一下,当然也有臭不要脸的富人想带全家与奴隶去争这口冷炙,结果被人打了回来,还被告知移民前要处理所有的不动产,于是便立刻怂了。
  没办法,人对土地与故乡的执念实在是太深了。尤其是朝廷废除土地私卖后,那些想搞强买强卖的也得想想自己是不是别人眼里的肥肉。
  加上这里还有一系列的额外花销……
  “太子也真是的,把科举这么长脸的事交给文党和汲黯,然后令咱们跟些泥腿子打交道。”张汤的属官里,几个年纪较小的法家子弟看着想要移民会稽的穷人,十分嫌弃地以袖掩鼻:“啧!儒家的那群两面派们不是要去会稽郡教化东瓯人吗?干嘛不让他们接下这活。”
  “然后见儒家把会稽郡调教成第二个大本营?”不知何时过来的张汤瞧了眼慌慌张张的属官,冷冷道:“行了,你可以回去了。”
  犯错的属官立刻急道:“率更,下官只是。”
  “回去。”张汤仅用平平淡淡的一眼就让对方退缩:“别让旁人看了笑话。”
  第203章
  如果条件允许,张汤自然想和文党一样接手科举这种长脸的事,可是理智告诉他不能这么做。
  且不谈大汉正处于休养生息到备战匈奴的转变,就说法家这一“前科累累”的学派接手科举一事的绝对会把开始衰落的黄老家吓得与儒家联盟,然后让法家体验什么叫赶尽杀绝。
  别以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当年与墨子平分天下的杨朱学也没料到自己会有今日。
  况且跟一时的便利相比,会稽郡的深层好处才是最重要的。
  “率更,愿意去会稽南边的人里有带孩子的寡妇与单身小娘,您看……”就在张汤想得出神时,某个属官慌慌张张地赶来问道:“下官瞧着她们似乎很急,所以特来帮其问问。”
  “带孩子寡妇和单身小娘?”张汤的眉毛一跳,冷静的脸上首次出现“诧异”的情绪:“她们知道自己是要去哪儿吗?”
  中国历来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不欢迎女婴,但却欢迎妙龄少女和育龄妇女。正所谓堂下压女婴,无钱盼处女。
  厚嫁之风又如何?那不过是有钱人的游戏。
  难道儿媳没陪嫁,那些被传宗接代给腌入味的底层黔首就不娶妻了。更别提在男性的非自然死亡率奇高的古代,还能把性别比干到近1.5:1乃至2:1的,那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
  更别提亲上加亲与换亲的常规操作令本就可怕的男女比变得雪上加霜。
  这种情况下,妙龄少女只要没有生理上的缺陷就只有要嫁谁的烦恼,根本不存在嫁不嫁得出去的问题。
  至于已经生了孩子的寡妇……
  好家伙,那可是比妙龄少女更抢手的存在。
  且不谈少妇本就比的少女更易生养,提高子嗣的容错率。就说西汉的价值观一直都是寡妇比少女抢手。能当寡妇,而且还是年轻寡妇的都是命格贵重的存在,所以一些期待转运或是自命不凡的贵族特别喜欢迎娶寡妇,好似这样就有buff加成。
  张汤这种见多识广的官吏都被吓到了,而会问出此话的属官也是难以置信道:“下官问过了,这些愿意移民会稽郡的也都是迫不得已的苦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