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节
作者:桃花白茶      更新:2025-02-10 13:54      字数:2536
  他们先讲了翰林院本身的事。
  大家都知道,翰林院算是天齐国中央朝廷的实权部门。
  为何?
  大概有其中两点原因。
  一,翰林院是实打实的天子近臣。
  此地的官员也有“储相”之称, 能来做翰林官的, 要么科举名次够高, 要么十分有执政能力。
  六部的重要岗位,基本都是翰林官兼任。
  比如翰林院最大长官李首辅,他同时也是吏部尚书,执掌整个天齐国的人事调动。
  翰林院第二厉害的大学士楚大人,他则是户部尚书。
  由此可见一斑。
  二,这个天子近臣, 近到什么程度?
  后世直接称呼翰林院为天子的“秘书处”。
  而政府的秘书工作, 那可是完全不同。
  作为天子的“秘书”,既要为皇上做参谋, 做智囊。
  还要承担对上,对下的衔接工作。
  再者,“秘书”们接触的公务,随便抽出来一本,都是国家机密。
  上到国家大事,重要决策,再到皇上宫中大小事情,以及下面六部等等的杂事。
  所以,作为翰林官,虽然没有实际的职务,但因为位置重要,跟其他官员都是不同的。
  甚至还因为不涉及实际职位,被人称为清贵之官。
  如此重要的部门,自然不一样。
  左右典籍道:“这便是外人对翰林院,以及翰林官员的看法了。”
  “但咱们翰林院内部,也大致分为两个部门。”
  如果说翰林院是个巨大的秘书处。
  那其中的一秘便是阁臣官,指的是正五品的翰林学士,从五品的侍读学士等等。
  他们平时直接负责各部的事务,归李首辅,以及李首辅所在的文渊阁,还有楚大学士所在的集贤官所管。
  二秘像是翰林院的史官。
  他们甚至不怎么参与“智囊”的工作,统一都在史官院。
  平日的差事,就是整理下面送上的文书,或者是把各部完结的工作统一归档。
  以及闲暇时间修史等等。
  由此就能看出来,翰林院里面,阁臣官是大于史官的。
  即使史官放在其他地方,其实已经很厉害的了。
  “平日对政务的争论,跟咱们史官没什么关系,除非李首辅点名让我们去听听,其他时间,就在史官院即可。”
  纪元听着,终于弄明白翰林院官员们的职责。
  由李首辅统一管。
  然后分为两类。
  一类参政。
  另一类做文书工作。
  他就属于后者。
  至于方才争吵的,正是参政官员们的争执。
  左右典籍也听明白里面在吵什么。
  翰林学士们在为年初的事争执。
  年初天气突变,下了场雪,京城附近受灾,当时顺天府处理得还算得当,但当时开仓赈灾所用的物资以及后续修缮房屋,都用了不少银钱,而且用之前,朝廷的审批还未通过。
  按理说,这样的方法并不合适。
  换作现代来说,正确的报销流程,也该是先提交申请预算,预算通过之后,再去做事。
  现在顺天府的做法是,先做事,后报账。
  皇上让翰林院处理这件事,自然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当时事情紧急,必须这么做,否则当时的损失怎么办,不及时出来,今年的夏收秋收肯定受影响。
  另一派则说,如果开了这个先河,以后都不做预算了,凭空一张嘴,说要多钱就给多少银子,这合适?
  总之,两边都有理。
  加上夏天各地还要巡水渠堤坝,这部分的拨款也卡住了。
  几件事搅和到一起,户部,工部,翰林院,几方吵个不停。
  左右典籍道:“反正咱们吏官听听就行了,您是今科状元,按理说也属于观政的阶段,可若谁要您说几句,岂不是牵连了。”
  这事怎么讲都不对,更不是一个人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皇上在这,大家都要辩几句,今科状元开口,肯定是无用。
  纪元听着,心道,怪不得里面跟菜市一样。
  这也确实是菜市,都在讨价还价。
  等里面安静了会,左右典籍带着纪元去了另一侧的史官院。
  此地跟前面相比,安静了不止一倍。
  还未进门,就看到里面极高的书架,前面办公的桌椅上,也堆满成摞的文书。
  六部各地送来的文书,都要他们整理编纂。
  而下面每日都要送来厚厚一沓,但凡有一天没弄完,便会越积越多。
  史官院这边安静得厉害。
  今年到现在已经没什么人了。
  算上左右典籍,以及一甲前三之外,整个史官院不到十个人。
  人少,自然也安静。
  甚至有人已经直接睡过去。
  反正这里的事也少。
  他们的长官翰林院修撰也不在。
  是的。
  新科状元纪元,就是史官院里最大的官员。
  大家都以为长官们去国子监讲学,今天下午肯定不来啊。
  所以睡觉的睡觉,摸鱼的摸鱼。
  左右典籍也没想到,还真有人直接在史官院午睡,忍不住想把人摇醒。
  纪元倒是算了,让他们俩带自己去办公室。
  史官院本身不算大,纪元的办公地方并不远,只见那房间匾额为修心馆,倒是贴合。
  等走了进来,纪元才道:“按理说文书工作应当有许多,为何咱们史官院人这么少?”
  翰林院的阁臣们给皇上当秘书。
  他们史官院给阁臣当秘书。
  每日必然有大量的文书工作,只有不到十个人?
  真的太少了吧。
  左右典籍果然知道答案,立刻道:“咱们这,就是新科进士们实习的地方啊。”
  史官院,最大的领导为新科状元。
  下面的官员们则要在二甲,三甲进士里面选拔。
  之前董康他们讲,去各部观政的实习进士们,要在七月进行庶吉士的选拔。
  七月考核过关,才能被分到翰林院史官院打下手。
  等于说,正常进入翰林院的过程,不是纪元这样。
  应该是,先考会试,接着殿试,殿试结束两个月后,继续庶吉士选拔。
  若被选上,方能进入翰林院观政。
  否则就要继续留在六部做事。
  一层层的考核结束,最后才进翰林院。
  而纪元身为一甲第一,他便跳过了庶吉士选拔的考核,直接进了翰林院。
  等于成绩好,直接跳级了。
  那为什么,都想进翰林院?
  既因为天齐国有,非翰林不入阁的说法。
  也因为,只要被分到翰林院,之后更好派官。
  今年的这批进士,一共一两百人。
  那吏部派官的时候,应该怎么派?按照什么规则派?
  自然先是前三。
  再接着是进了翰林院的庶吉士们。